夙愿终偿,乙巳年仲夏,风水万里行如期启程。
公元二〇二五年七月廿一日,辰光正好,九时零一分,吾师携十四弟子,分乘三驾,踏云逐日,径向那万山之祖—昆仑进发。
第一站洛阳歇脚,入住古都丽印酒店,酒店地处洛阳市区中心,对面是老城十字街洛邑古城,靠近南大街和西大街,与应天门相去也不远。晚餐结束我们相约去应天门看夜景。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是当年皇家仪典的重要举办地,也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地方,见证过王朝的繁盛与威严。其建筑气势恢弘,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直观呈现,承载千年历史底蕴,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飞檐都在诉说往昔的风云变幻。应天门,盛世之巅,一眼千年。阙楼上的灯火,照亮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索的赤诚心灵的角落,也照亮我们的西行之路……
从洛阳出发,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探索人类“最早的中国”一夏王朝中晚期都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网格纹青铜鼎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青铜器和绿松石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不逊于现代的工艺,而那时的生产力却很低下,所以伫立橱窗前仿佛感觉时光的错乱,那时和此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柏拉图曾说: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创造了文明,那么我们现在的文明究竟是复制还是前进?人类历史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和不可思议,一一等待我们去破解。我们平凡的人能做的不过是瞻仰、学习和传承。
龙马负图寺与二里头遗址相去不远,既然是考察文化怎能不去呢?龙马负图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该寺因有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也是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龙马负图寺山门峻拔巍峨,钏鼓楼古朴大方。山门东西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伏羲大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伏羲大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殿右侧新塑高3米的龙马像,龙马足踏浊浪,栩栩如生。这里北临黄河,南依邙岭,西望汉陵,东眺叩马,怀念先祖,深感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行走于六十四卦的长廊中,聆听师父对六十四卦的现场解析,讲者信手拈来,听者意犹未尽,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的吧,无需刻意,随时随地,玩中学,学中玩,知识的厚积才会有即兴的薄发。
汉光武帝陵在龙马负图寺西北大约五六公里的地方,考察完龙马负图寺我们便来到了光武帝刘秀的陵墓。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陵墓。坐落于邙山脚下,黄河岸边,呈现“枕河蹬山”之势,宋的七帝八陵的建造与其较相似,但都违反帝王选陵常规,为2000年封建历史之特例,陵园内有1458株隋唐植柏,千章古柏,聚植一园,拔地通天,蓊然肃穆。
遥想君王当年意气风发,光武中兴,凭一己之力挽汉颓势,奈何时过境迁终是一堆黄土,正所谓: 千秋功业一场梦,不胜春风十里香。
龙马负图寺中研学结束,我们便直奔运城的关帝庙而来。关帝庙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现庙坐北向南(癸山丁向),典型的坐虚朝实。师父在关帝庙的正门口带领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人风水的布置,夯实我们的基础知识。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在参观学习了乔家大院、康百万庄园后又一次的考察首富的风水,师父说没有实践的风水都不是好风水,风水的好坏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同时考察不同时期典型院落的特点,找出其共性,也是风水学者的必修课。学习理论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再完善理论,任何学习都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李家大院没有院墙,这也是和其他大院的不同之处,一处院落体现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这个特点也正好体现李氏家族的开放性和兼容并蓄。但同时他的历史也就没有其他庄园的底蕴厚实。
李家大院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一条主道两边建房,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任何一个家族的兴起必然有其特定的核心文化,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这就是它的核心。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终成为晋南首富。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院落,李家二房和王寡妇的院落。根据其坐山朝向,先后天来水去水,整个院落的水口地的考察,包括祠堂的坐山朝向、明堂所对的案山,师父手把手的现场教学,还原历史并寻找原因,讲的开心听得兴奋,导游旁听也不住的感叹喝彩……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所以考察的同时也必须表达我们的敬仰之心,焚香三柱、三叩九拜以传达我们对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眷眷之情。
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四千余年。双手环抱、以额贴近,闭目触摸其天然的灵性,吸收其日月淬炼的精华,仿佛与它融为一体,感受其几千年的风霜与古朴厚重。他们的守候让我们的祖先得以安宁,古树我们敬您爱您!
站在轩辕大殿上环顾四周,入口处的绿水似一汪明镜,与周围绿植融为一体,竟一时分辨不出是树木太青翠还是水面太澄澈,只觉得树木不再是树木,而水也不似水,澄澈的激荡着每一位旅客的内心,内心随之澄净下来。四周群山环抱,像母亲的怀抱拦拥着我们,安心、踏实、宁静无争,此刻心是静的,静如门口处的那池无波的碧水……
站在大殿前师父再次引领我们去观察周围堂局,看坐山看朝向看来龙看入水看向上黄泉,看我们祖国过去的历史,看我们未来的发展,此刻的师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气场全开、潇洒酣畅。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种精神我们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溯源、凝心、铸魂”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前来寻根祭祖的人们所表达的是追根溯源的民族认同、血脉认同、文化认同,也是对整个民族文明的崇拜。找到我们的根,那么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且逐渐强大的魂一定要去延安革命根据地去找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延安也就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当时的很多决策都是从杨家岭毛主席的故居里发出的。毛主席的故居环境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毛主席的故居前,我们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来寻找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件件对的上,通过风水我们知道了伟大领袖在感情、事业等方面的无奈和成就。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真庆幸师父给我们讲解的很细致,所以每一次的风水实践活动都必须要参加。
同时我们也参观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的故居,真的是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你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奇哉?非也,其实都有迹可寻。
昆仑山,古老而神秘,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万神之乡”。是中国古神话中的神山,被誉为万山之宗,有着亚洲脊柱之称。这里充满了神奇和神秘,我国有很多神话传说的起源基本上都是昆仑山脉。他也是众多河流的源头,比如长江黄河,澜沧江都是在这里发源,因此他也有着万水之源的称号。
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用无可替代。
而1916年开始修建“昆仑道观”,更是其间的一颗明珠。作为易学的爱好和研究学习的人,昆仑道观也是我们的必去之处。当我们的汽车游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们也不住的为昆仑山的美景而赞叹。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昆仑道观所在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似一朵大莲花,被人们称作莲花池。初建时称“昆仑山万圣宫”,从南至北一进五院,后因昆仑山是道教文化中的名山,故改名为昆仑道观。进入道观仿佛有进入人间仙境的空灵,其古朴的建筑、各位神仙的雕塑、一眼望出的前檐后廊、天空中飘过的时而如观音、时而如百鸟朝凤、时而龙飞凤舞的白云,无不让你肃然起敬,不敢苟笑和亵渎;唯一的念头就是虔诚虔诚再虔诚一些。尘世间,所有独一无二的事物都能在不动声色中美得令人心碎,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昆仑山道观观顶的景色就是如此,纯净澄澈,一时竟想不起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又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词语都无法形容,只能静静的去感受,用最诚赤的心去闭目聆听,去与山与景与周围的磁场融为一体。
渊源虞唐至周孔,黄河万里昆仑来。登上昆仑就是登上我们的精神的家园。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祖龙”,看那一条条延伸的龙脉,祖山、少祖山、父母山、入手龙、穴、两水交媾、明堂、案山、朝山、四水归塘皆清晰可见,课堂上的理论此刻都有了具象,所以不到昆仑永远无法理解真正龙脉和穴位,也无法真正理解风水的堂局。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此时此刻想高声大喊,一舒胸意,唯有呐喊方能表达出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
九天玄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理论家及军事指挥大师,中华民族的保护神。其姿态“清雅飘逸,如轻云出岫”。传说她曾向黄帝面授兵符印剑,助其战胜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第一女战神。
扎麻隆凤凰山是元祖九天玄女(女娲)的根本道场,该山神似一只巨大的凤凰,似展翅欲飞,昔日绿树荫浓,鸟语花香,是昆仑山之龙门风阙,上通璇玑,元气 流布,地脉旺畅,故为天地枢纽,是所有龙凤传人心系神往的圣地。
这里也是昆仑文化的源起,如果说昆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那么扎麻隆凤凰山就是这核心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民族文化的根母, 她的神奇让你向往!所以带着这种向往我们一行来到这里祭拜我们的根母, 攀爬在一级一级的天梯上,内心的虔诚油然而生,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顶礼膜拜也难表达敬仰之情! 经过这一番的游览,从精神到视觉,从我们的情感到未来的祈愿,都在这些绮丽风景中被不断地升华。我们不得不感叹昆仑文化的广博内涵,在对天道、地道、人道的阐述中寓意着人们积极进取,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扎麻隆凤凰山,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如今,正以自己浑厚的华夏文明之雄姿,静候八方来客!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天水的伏羲庙也是此次万里行重点考察的一站。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当我们走进伏羲庙的入口处,一幅开天明道的匾额赫然在目,“开天明道”语出《周易》“是以明于天之道”,“开天”是指一画开天,“明道”即阐明了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这是赞扬伏羲为开天明道第一人。“与天地准”匾,则出自《周易·系辞传》,是高度赞扬伏羲的历史功绩可与天地相准拟的意思。
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是中国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
伏羲庙各院内遍布古柏,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荫蔽日。伏羲庙大门内侧东西墙角原有古槐两株,相对而立。现存东边1株,树干中空,经鉴定为唐代所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伏羲塑像体形魁梧、气宇轩昂、浓眉大眼、肌肤丰腆,微笑的面庞体现了他智慧卓然、心地善良的内在气质。塑像袒胸露肩赤裸双脚,其粗犷朴实、平易、耿直的风度,给人以”既相托,敢委性命”的信赖之感。伏羲身着树叶,端然而坐,双手托着刻有八卦的太极图,目光炯炯,高瞻远瞩,给人以胜利在望、未来无限光明的视觉印象。
伏羲肇启了中华文明之源,后人尊他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而祭祀纪念。
伏羲,究竟是神话?是传说?还是历史?如果是神话,那么这种神话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如果是传说,那么这种传说为人类文明的传承留下了口头相传,永不泯灭的美好篇章;如果是历史,那么这段历史则更清晰地记住了我们的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创立的光辉业绩。
考察这么多地方最重要的还是实操。事有凑巧,遇到一客户需要看阴宅风水,我们就进入山地实地寻龙点穴。此处地处群山怀抱之中,西北的山虽然不秀气但非常的肥厚,龙形清晰。师父让我们各自观察附近环境并从专业角度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让我们各自寻找自己认为好的风水地并说明理由。此刻的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番检验下来学风水的人都懂,怎能不兴奋?
经过一番实践,师父开始点评,每个人都收获良多,虽然盛夏天气炎热,我们却一点也没觉得烈日的灼烤,围在师父周围伸长脖颈,侧耳聆听生怕错过一丁点的细节……
“入山看水口,登穴看明堂。看阴阳分合,祖孙剥换,跌穴开帐,九星辨识,先后天生助拱合,逆转朝会。探觅来龙养老、深究穴的阴收、双砂厚情交达,去来水媾合狮象,水归明堂暗厍,生来往发、依龙立向,依水定向。喝形、水法、元合之道、再论玄空、天星纳择、最后以摇鞭定论,摇鞭十二卦,吉凶明现。”
师父点评完毕,我们禁不住鼓起掌声四起,快哉!我们的游学之行!下次我还来……